编者按: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刘春平教授撰文,深情回忆了恩师陈雨荪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崇高风范,给我们分享了一位可亲、可敬、可学、可及的人民教师形象!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读来令人感动、受益匪浅!
作为学生,在求学途中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事!作为老师,在故去很长时间后,能有学生如此深情地撰文怀念、表达崇敬感佩之情,也是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好的老师,总是像刘教授笔下的“陈老师”一样,行不言之教,润物无声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使命!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特推荐此文,供大家学习互勉——
我的老师陈雨荪
刘春平
今年5月,全国政协文史委联系我做一期史料视频,要我讲述一些难忘的人和事,我把记事以来的成长经历如电影一般反复放映,最终,我的老师陈雨荪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籍以此文,纪念我的恩师陈雨荪,也是为了永远铭记长期以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难以忘怀的求学往事。
求学篇
我是1979年入华东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学习,当时经济条件较差,食堂打饭都是算计着,学习条件也并不好,专业课程教材大多数是油印本,实验室也就理化实验比较全,但学习氛围好,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安静的学习环境使我心无旁骛。到大三时,开始涉猎一些专业学术类刊物,才发现所学与所用还存在很大差距,学术刊物从第一篇翻到最后一篇,基本看不懂。由此,在临近毕业期,萌发了考研究生的想法。
在地质院校,当时最热的数李四光先生倡导的地质力学,我是水文地质专业,没有开设地质力学课程,于是向一位老师借了一本地质力学教程(油印本)自学,并报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绩上线,但我所报考方向只招1名,我排名其次,因数学成绩比较突出,调剂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勘察技术研究所。在勘察所学习,虽与地质力学失之交臂,但追随导师陈雨荪的求学过程,留下很多难忘的记忆。
我的硕士生导师陈雨荪,入学于西南联大,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是国内知名的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勘察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大家都亲称他陈总,我也习惯地随他人一起称陈总。那时单位办公用房很紧张,我和另一名同学租住在研究所附近的一间半地下室,住宿和办公共用。陈总那时很忙,找他的人很多,在他办公室我几乎找不到与他连续交流的时间。所以,陈总每隔一天就会骑自行车来我住地,我汇报学习情况,并请教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次,我在汇报学习、研究内容时,陈总听着听着,因为疲劳,不一会竟靠在床上睡着了,十几分钟后,陈总猛然惊醒,抱歉地对我笑了笑,又迅速打起精神,进入到与我交流讨论的氛围中。我一时心里十分感动,导师已近花甲之年,既要处理所里的日常工作,又要处理众多外业工程技术应急事件,还要雷打不动地隔天骑车半小时来这里辅导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半年。这半年,在陈总躬身力行的耐心指导下,构建了我雄厚的专业基础。半年后,终于在所里为我们调剂出一间研究生学习用房,陈总也不用再骑车专门来我住处辅导了。那时候研究生是边学习边参与一些项目,在所里办公最大的好处是遇到问题不过夜,可以直接找陈总咨询。其他项目组的负责人一有问题,也是第一时间找陈总。陈总是研究所技术上的主心骨,更是我心中的恩师。
勘察项目的前期工作一般是野外考察、收集资料。一次在西北某地外业考察中,我们乘坐的吉普车在弯道处侧翻在河滩上,陈总被甩出车外,直挺挺躺在河滩上,情况危急,我和司机都吓坏了,急忙爬出车跑向陈总,听到我们的呼喊,陈总伸伸四肢,感觉无恙后即刻站起来,全然不顾身上的皮外伤,招呼我们和附近农民一起,把车翻过来又继续上路。司机是当地人,抱怨吉普车车况太差,后续进山路况也越来越差,不愿继续上路。但陈总坚定地说,我们来一次不容易,一定争取完成每天的任务。我心里也犯嘀咕,但受到陈总精神的感染,也一如既往地前行,顺利完成了那天的外业任务。
有一次,陈总在审阅河南安阳市水资源评价报告后,对安阳河补给提出了一些疑点,要求我去实地复查,我感到时间很紧,因为该报告两天后甲方将组织验收。陈总看我面露难色,查了一下日程后说,我和你一起去,复查后在当地修改报告送甲方验收。于是,当天即乘火车去安阳、再转汽车到林县(现名林州),到时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又租自行车从林县一路上行到红旗渠,边走边勘察记录,到达红旗渠管委会已近黄昏,租住在一间破旧的平房内,连夜开始修改报告。次日回到安阳市,才按时提交了文本。类似这样的困难,在我的求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有时间紧迫、条件艰苦造成的,也有经费不够、资源不足造成的,中国体彩网的是学业不精、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方法不多而形成的困难。困难面前,陈总如一棵参天大树,扶植我、支撑我,为我树立了朝着目标坚定不移前进的榜样。我感到求学就是寻求解决学业困难的一把把钥匙,这钥匙,包含知识运用与创新,更包含意志的锤炼。陈总面对困难不逃避迎难而上的做事态度,也常常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了些许成绩。
项目的后期工作是构建模型,利用计算机分析校正模型。当时,所里的几台计算机速度和容量都不够,上机在国防科工委某下属单位。早晨7点从住地出发,午饭、晚餐在就近的小餐馆解决,晚上9点机房下班后乘公交回家。那时候北京公交上总是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挤上车,脚还不能落地,找座位基本是奢望,每次都是我和几位同事搀扶着陈总站立在摇晃颠簸的车厢内。工作中,我们三个项目组各自负责项目编程和制送卡片,陈总根据各组计算结果分析校正模型。这是一个不断出错、纠错,又不断出现新的错误,提出新的思路纠正错误的曲折过程。然而,当我们把计算结果呈现给陈总,陈总每次的分析讲解都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循着他的思路修改程序,继续运算,又不断获得陈总新的见解,这种见解来自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工作状态持续两个月,外人觉得非常枯燥,而我们项目组成员都感到,陈总犹如一座专业知识库,与陈总在一起交流,有着沉浸于学术海洋的感觉,能收获到书本上很难获取的知识与经验,更学习了陈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
一次我随陈总去南京某高校讲学,讲授内容是陈总的专著《单井水力学》,这是陈总多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我本以为陈总的这次讲学应该不会太辛苦。不想,邀请方课程安排很紧,白天6小时授课,几天下来陈总的嗓子哑了,晚上还备课到深夜。我曾通读过这本书,书中数理模型相对于本科生确实有些难度,但我知道陈总对该书内容已烂熟于心,就问陈总,为啥备课到这么晚?陈总说,很多学生上课时脸上的表情困惑,估计课堂上没听懂,课后理解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晚间备课还是要尽可能地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学习过的数理知识和通俗易懂的案例完善讲课内容。这是我第一次间接感受教学,也初浅体会到要教好学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师篇
硕士毕业后,我本打算回老家工作,就在论文答辩后,答辩委员会主席罗焕炎先生希望我考他的博士研究生。在硕士毕业和考博士的半年时间里,我任陈总的项目助手,仍然接受陈总的指导。在陈总的大力推荐下,我顺利升学;也是在陈总的大力帮助下,顺利完成博士学业,回到家乡湖南师范大学任教。
陈总依然是很忙,不时也把我喊过去帮他做些工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研究性工作。大概是1995年,《工程勘察》编辑部邀我在该刊物上做个中国体彩网地下水系统管理方面的系列讲座,我将国内外相关成果和我自己做的一些工作,撰写成4篇讲座稿。成稿之后我感到讲座内容包含着历年来陈总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于是电话里希望在讲座中署上他的名字,本来师生之间成果署名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想到陈总认为这是我毕业后所做的工作而婉拒署名。这让我再次感受到陈总在学术上近乎苛求的严谨。
一晃几年过去了,有天突然听说,陈总犯脑血栓,所幸的是经住院治疗恢复得还比较好。为此,我利用出差机会专程去看望陈总,他仍然是在工作状态。我劝他要多休息,他说,还歇不下来哦,然后折手指头告诉我,哪类基坑排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哪类城市水资源管理还存在问题...末了说,这些账欠了很多年了,都要还。那年,陈总已年近70,他是在用生命与时间赛跑!
一天,我接到陈总来信,希望我去江苏某大型工地基坑排水工程问题做一些研究性工作,我在那里工作了半个多月,因承担学校教学任务,不得不中断那边的工作回校。一年后,陈总在家接听该工地电话时,一时心急突然晕倒在地,再也没有站起来。之后,病情日渐恶化,医生最终诊断为成植物人。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深深的内疚,为我不能更好地协助陈总工作,分担陈总压力而内疚。
从跨进校门从事高等教育的第一天,我听到最亲切的称呼是“老师”。最初接受“老师”称呼时,还感觉有些惶恐,我是老师,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吗?有教育家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深以为是。尽管现在“老师”的称呼已经泛化,歌者、舞者和社会名流或一技之长者,都被称之为老师,或许他们确实授予他人某些职业技能,但多数不是我心目中的“师者”。
如今,我已从教30多年,培养的学生也是成百上千。随着我教书育人履历增加,看似平实的“老师”称呼,在我心中越来越神圣。很多时候,我们这一代老师,都很怀念70-80年代学生求知若渴的学习状态,也时常抱怨现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效果不好,甚至认为学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似乎问题都出在学生身上。回想陈总对我们的教育,言传而不说教、身教而不彰显,都是蕴于解决项目问题中、解决学业困难中,默默地支撑你的事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像陈总一样,创造中国体彩网的机会带领学生克服困难前行、拿出中国体彩网的时间陪伴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弋,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热情,还会是问题吗?
陈总带我三年,我却追随陈总十几年,在追求理想和事业发展过程中,陈总赋予我师生之间幸福的人生体验,引导和鼓励我不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立志成为一位好老师时,我时常想,好老师是什么样的?脑海中第一个闪念的,是陈总。陈总一生忙于工程、忙于研究,可能完全没有刻意关注老师的身份,也没有在意我这个学生对他的称呼。可是,自从我成为老师,我意识到,我心目中的恩师,引导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导师,却从来没有被我称呼为老师,这是我求学过程留下的深深遗憾。多少次,我都臆想站在陈总面前,恭敬谦卑喊一声:陈老师!
2007年,我调中国体彩网,去陈总所住医院大约1个多小时车程。每次我站在陈总病榻之前,呼之欲出的第一声就是“老师”,然后,我看到,老师眼角慢慢渗出一滴滴浊泪。我理解,这泪水含着沧桑与遗憾。陈老师,您放心吧,您未竟的事业自有后来人继承,您所“欠”的工作自有后来人补上!